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Python | 翻译:Python的装饰器(decorator)

这几天查装饰器的资料时,意外发现了stackoverflow上一篇很不错的文章,所以就翻译了过来,权当加深自己的理解。  原网址: How to make a chain of function decorators? 是这样的,有人问了一个问题: 能不能用两个装饰器,像这样 @makebold @makeitalic def say (): return "Hello" 可以返回这种东西: "<b><i>Hello</i></b>" 就是HTML语句。 下面是回答: Decorator基础 Python的函数都是对象 要理解decorators,首先要明白在Python中,函数都是对象。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: 把这一点牢记于心,我们很快就会用到它。 Python的函数有另外一个有趣的特性:它们可以在另一个函数的内部定义! 函数引用 你已经知道函数都是对象了。因此,函数 可以赋值给一个变量 可以在另一个函数内部定义 这意味着一个函数可以返回另一个函数。 这不是全部!  如果你可以返回一个函数,这意味着你也可以把函数作为一个参数。 现在,你已经具备了所有理解decorators所需要的知识了。   不难看出,decorators其实就是“包装纸”,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让你在它们装饰好的函数前后执行你想要的代码,而不用改动函数本身。 自制装饰器 如何手工制作装饰器呢: 现在,你可能希望,每次你调用  a_stand_alone_function 的时候,实际调用的是 a_stand_alone_function_decorated 。这其实很容易,只需要用 my_shiny_new_decorator 返回的函数来覆盖 a_stand_alone_function 。 揭秘decorators 使用decorator语法来实现前面的例子: 这就是全部了,非常简单。 @decorator 其实就是 another_stand_alone_function = my_shiny_new_decorator ( anothe...
最新博文

算法 | 堆排序(heap sort)

    注:本文只讨论最大堆排序,最小堆排序同理 一 . 堆   堆(heap)可以定义为一棵 完全 二叉树,并且这棵树的每一个节点都大于或等于它的子女节点。  最大堆长这样子: 堆的特性 一棵n节点的 完全 二叉树,其高度为$$\lfloor \log_{2}n\rfloor$$ 堆的每一个节点都大于等于它的子女节点。 可以用数组来实现堆。留空H[0],然后在H[1]到H[n]中存在堆元素。留空H[0]的目的是为了让之后的堆排序更加的方便。 所有父母节点的键会在数组的前$$\lfloor n/2 \rfloor$$ 个位置中,而叶子节点会占据后面的$$\lceil n/2 \rceil$$个位置。 在数组中,对于每一个位于父母位置i的键来说,它的子女会位于2i和2i+1 对于一个位于位置i的键来说它的父母将会位于$$\lfloor i/2 \rfloor$$ 如何生成堆 自底向上堆构造(bottom-up heap construction): 对每个父母节点进行父母优势检查: 从最后的父母节点开始,到根为止,检查这些节点的键是否满足父母优势要求。 如果该节点不满足,就把该节点的键K与它子女的最大键进行交换。 然后再检查新位置上,K是不是满足父母的优势要求。 效率: 最坏情况下,每个位于树第i层的节点都要移动到树的最底层h,因为移动一层需要两次键值比较,因此移动到h层需要 2(h-i) 次键值比较,所以总键值比较次数为: 自顶向下堆构造(top-down heap construction): 把新的键连续插入到已经预先构造好的堆: 把包含k附加到堆的最后一个叶节点的后面。 拿k与它的父母节点作比较,如果k刚好小于它的父母节点,则算法停止。 否则,交换k和其父母节点的位置 重复2,3步骤直到k不大于它的父母,或者到达了根为止。 效率: 因为包含n个节点的树的高度大约是 log n ,因此每次插入的时间效率属于 O(log n) 总时间效率叠加即可。 二. 堆排序 堆排序的思路很简单: 把数组构造成堆,此时根是最大值。 把根从堆中“移除”,即把...

算法 | 归并排序(merge sort)(Javascript实现)

算法第二弹,归并排序(merge sort)。语言:Javascript。 核心思想: 归并排序的思路还是比较简单的,话不多说,看图: divide阶段:每次把数组一分为二,循环直到每个分组只有一个元素为止。 merge阶段:每次比较两个待合并数组的第一个元素,将较小的元素添加到一个新创建的数组中。接着,被复制数组中的指针后移。再比较两个数组各自的第一个元素……循环直到两个数组中的一个被处理完为止。然后,把未处理完的数组剩下的元素复制到新数组的尾部。看不懂请移步下面的动图。 (下图来自维基百科) 代码 既然已经懂了归并排序的原理。那就可以开始敲代码了。 如果简单粗暴地把归并排序的思想转化为代码,那结果是这样的: 不过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这种实现方法虽然做到了时间上的高效,但是空间上付出的代价时惨重的。想象一下,假设数组有 n 个元素,那么算法就要递归 log n 次,因为数组的元素个数是不会减少的,也就是每次要额外的 n 个空间来暂时存储划分好的元素。如果你计算的是一个比较大的数组,而你的计算机刚好又是那种内存比较小的……嗯,画面太美我不敢看。 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是建立一个临时数组,每次递归时,交替使用临时数组和原数组来进行切片,合并,以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。(此时空间复杂度为 n)。 可以从两个方向来进行递归。 一个是自顶向下的归并排序(Top-Down),代码如下。 代码可能有点难理解,看不懂的同学请拿出一张纸,创造一个数组,按着代码步骤一步一步将数组排序。实践出真理。 另一个是自底向上的归并排序(Bottom-Up),代码如下。 效率 空间复杂度 前面已经讲过,所以这里不再赘述。 时间复杂度 计算归并排序的键值比较次数,每做一步,都要进行一次比较,比较之后,两个数组中尚未处理的元素个数减 1 。 最坏情况下,无论哪个数组都不会为空,除非另外一个数组只剩下最后一个元素(也就是连个数组中的元素是按序交错存在的)。当每个数组有 k/2 个元素时,比较的次数为 k-1 (只有最后一个元素不用比较)。所以递归式为 最好情况下,其中一个数组的所有元素都小于另一个数组的最小元素,当每个数组有 k/2 个元素时,键值比较次数为 k/2 ,因此递归式为 ...

算法 | 用Javascript实现快速排序(quicksort)

最近在学各种排序算法,刚好写成几篇文记录下来,方便以后查看。 快速排序(quicksort)的主要思想就是:选择一个基准元素,把小于基准的元素全部移到左边,大于基准的元素移到右边。然后对左边和右边的元素分别再进行排序,如此循环到每个小分组只剩下一个元素为止。 对元素的划分有两种算法。一个是Lomuto算法。 把第一个元素作为基准元素。从第二个开始遍历余下的元素,a[i]>=p则继续往前走,当遇到一个小于p的元素时,就停下来,将s增加1,再交换a[s],a[i]的元素。这样就保证比p小的元素永远在左边,比p大的元素永远再右边。 循环结束后,再交换a[s]和a[left]的值。使基准元素成为分界点。 另一个算法是Hoare算法。Hoare就是提出快速排序思想的人,图灵奖得主。 变量i跟踪小于基准的元素,从左到右遍历,遇到大于等于基准的元素就停下来。j跟踪大于基准的元素,从右到左遍历,遇到小于基准的元素就停下来,然后交换a[i]和a[j]。直到i,j相遇。再把基准元素和a[j]交换。比较麻烦的就是每次都要判断i是否溢出。 两个划分算法效率是一样的,个人认为Lomuto算法比较容易理解。 有了划分算法之后,要写快速排序就容易多了。 下面是用js写的原地排序( in-place) : 还有另一种比较有js特色的快速排序实现,代码如下: 第二种快速排序实现有一个很大的缺点,就是很耗内存,对一个有n个元素的数组进行排序,每一次递归都要新建两个数组来存放两边的元素,最好情况下递归循环 log n 次,每次需要 n 个元素的空间,因此需要额外 n(log n) 的空间,加上创建数组需要一些额外开销。因此这种方法对于大数组而言就不合适了。 关于快速排序的效率: 最好情况下,每次都刚好平均分为两个相同长度的分组,递归循环 log n 次, 键值比较次数为 C(n)=2*C(n/2)+n,C(1)=0 最坏情况下,每次数组都会分成一边长度为0,一边长度为n-1的两个分组,递归循环  n-1 次,键值比较次数为 n+(n-1)+(n-2)+……+1 平均情况下,键值比较次数约等于 1.39nlog n     所以它们的效率分别是: 关于快速排序的优化: 更好的基准元素选择方...

Javascript | 从swap函数思考js中的参数传递

事情是这样的,有一天,林逍遥同学在学js的时候,想要用js写一个swap函数,她是这么写的: 但是结果输出来之后,她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:a还是等于1,b还是等于2. 她赶紧翻了一下《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》,发现里面有一段话: ECMAScript中所有函数的参数都是按值传递的。  传递基本类型的值时,被传递是值会被复制给一个局部变量(即命名参数)。 传递引用类型的值时,会把这个值在内存中的地址复制给一个局部变量,因此这个局部变量的变化会反应在函数的外部。  原来如此,已知a,b是两个基本类型的变量,当把a,b传入swap函数的时候,会生成两个新的局部变量,分别存储a,b的值,也相当于它们的副本,虽然值跟a,b是一样的,但在内存中的地址却是不同的,所以在swap函数里面做的改变并不会影响a,b的值,也就谈不上交换了。 综上所述,不可能写一个swap函数来交换两个基本类型的值。 不过对于引用类型的值(数组,对象),却是可以通过函数改变它们的值的。 当把person复制给xy时,同样也会把存储在person中的值复制一份给xy,不过,person存储的值并不是一个对象,而是这个对象的地址(也就是指针),因此复制的其实是地址值。复制操作结束后,person和xy将指向内存中的同一个地址。 所以在xy上做的改变。也会反映到person上面。 同样地,在传递参数的时候,相当于临时创建了一个局部变量,把person的地址也复制给了这个局部变量,因此在函数内部做的改变会反应到person上。 但是,在函数中对参数赋新值,不会影响到函数外部。 给参数赋值一个新的对象,相当于把参数指向另一块地址,所以不会对person产生影响。 总结:js中参数的传递都是按值传递,不过基本类型变量传递的是变量值,引用类型变量传递的是地址。 题外话:如何用一句话代码交换a,b的值? b={x:a,y:(a=b)}.x; js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哪!

Javascript | Javascript中的this关键字

先来看一段代码: 第一个问题,为什么this.arg是undefined? 因为this指向的是调用该函数的对象,而不是函数。无论在window或者对象o中,都没有定义arg这个变量。 在严格模式下运行这个函数,会 出现Uncaught TypeError: Cannot read property 'arg' of undefined错误。  第二个问题,为什么第一个this是指向window,第二个是Object?我们知道js中,函数调用有4种方式: fn()  obj.fn()  fn.call(obj)和foo.apply(obj)  new  fn()  fn(a) 相当于 fn.call(undefined)  本来在这种调用模式下,打印出的this应该是undefined才对,但是在浏览器中有一条规定: 如果你传的 context 不是一个对象,那么 window 对象就是默认的 context。   (这条规则在 Node.js 和 strict 模式下会稍微不一样,不过那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) 所以上面的例子中第一个this打印出来是window。 obj.fn(a) 相当于 fn.call(obj)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,fn的this参数绑定的是对象obj。 因此第二个this打印出来是Object,即对象o。 fn.call(obj) 不用说,绑定的就是obj。 new fn()  绑定的就是新创建的对象。 理解这四种情况之后,就不会对this感到迷茫了。 当你不知道this指向哪个对象时,就把函数转化为function.call()的方式。 最后再来一个例子: 知道为什么this指向window,为什么getAge()返回的是NaN了吧?